技术:表现神经症状的人猪共患疫病的防制
人猪共患传染病是指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人和猪的疾病。表现神经症状的人猪共患疫病有猪乙型脑炎、猪Ⅱ型链球菌病、猪李氏杆菌病和猪囊尾蚴病。这四种“抽疯”疫病在猪群间传播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命。笔者结合养猪生产实践经验,特将表现神经症状的4种人猪共患病防制经验分别介绍如下。
1 猪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毒性传染病,马、牛、羊、猪、禽类及人等均能感染。该病主要是蚊蝇传播,夏季多发。
典型症状:公猪主要表现为睾丸炎,多呈一侧性,性机能减退,精液品质下降;母猪发生乙脑后,则表现为配种困难、流产、死胎等。除青年母猪以外,其它猪感染后多为亚临床症状,经产母猪血液抗体高,其它无症状。青年母猪的死胎、木乃伊的发生率高达40%,新生仔猪死亡率为42%。
剖检症状:死胎脑积水,胎盘水肿,公猪呈睾丸硬化与阴囊粘连、胸腹积水,浆膜表面有出血斑,淋巴结充血或肝脾有坏死灶。
防治措施:一是后备公、母在配种前3周及l周进行两次接种乙型脑炎弱毒疫苗;二是每年蚊蝇孽生季节出现前(4~5月份)对公 、母猪进行连续两次乙型脑炎弱毒疫苗免疫接种。发病后立即隔离治疗,可用20%磺胺嘧啶钠5~10毫升,静脉注射。也可选用板蓝根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大青叶注射液肌肉注射。
3 猪李氏杆菌病
李氏杆菌病是多种畜、禽、野生动物和人共患的传染病。病原: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外形类似猪丹毒杆菌,但比丹毒杆菌更粗,有鞭毛,能运动。在显微镜下观察为单独、成双或短链状杆菌,在外界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在尸体中可存活4~8个月。2%的火碱、10%的石灰乳能在10分钟内杀死病菌。本病的易感动物广泛,自然感染以绵羊、猪和家兔较多,牛和山羊次之,马、犬、猫很少。人亦易感。啮齿动物特别是鼠类和一些野兽、野禽易感,常成为本病原菌在自然界中的贮存库。健康猪吃了带菌鼠的尸体、带菌饲料或接触被污染的环境,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眼结膜传染。也可经吸血昆虫咬伤而传染。本病多发于早春、秋、冬或气候突变的时节,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不同年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仔猪最易感。
临床症状:病猪典型症状是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病猪的临床症状差异很大,仔猪患病多为急性,部分病例表现为败血症,体温升高41℃~42℃,呼吸困难,腹泻,经过短促,1~2日死亡。大部分病例呈现脑脊髓炎症状。如兴奋不安,运动失调,做转圈运动,口吐白沫,角弓反张,前肢僵直,后驱麻痹,1~5日内死亡。成猪患病多为慢性型。表现为长期不食,消瘦、贫血、步态不稳、肌肉颤抖、体温低,病程拖延2~3周。有的在体表可见鸡蛋大小的脓肿。孕猪常流产。
病理变化:败血死亡的仔猪特征性病变是局灶性肝坏死,在脾、淋巴、脑组织中也有小的坏死灶。有神经症状的猪可见脑充血、淤血、水肿,脑脊液增多、稍混浊,有进脑组织变软,有小化脓灶。
鉴别诊断:单纯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不易诊断,而病理解剖变化又不明显,必须配合细菌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确诊。采取肝、脾、心血、脑脊液及脑桥等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如发现有呈“V” 或“Y”字形的排列或并立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无荚膜,无芽孢即可确诊。注意与猪伪狂犬病相鉴别。猪伪狂犬病的典型症状是体温升高,流鼻汁,但神经症状少见。用肝、脾病料接种家兔,2~3天后,接种部位出现奇痒。
防治措施: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对病猪进行隔离和治疗。必要时可采取福尔马林灭活苗进行免疫接种。常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但青霉素治疗效果不佳。方一:地塞米松磷酸钠按猪体重每5千克每次用两毫升,可拉明(尼可刹米)按猪体重15千克每次用一支(内含尼可刹米0.375克),盐酸卡那霉素按猪体重每10千克每次用2毫升。方二:20%20%磺胺嘧啶钠5~10毫升肌注,同时肌注水肿克星2毫升,每日2次;有神经症状可肌注苯巴比妥钠1毫升,连用3日。
4 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又称猪囊虫病,是猪囊尾蚴寄生于猪、人的肌肉及脑等组织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该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是分布较广,人均感染率低,但猪感染率高,呈散发,个别地区也有地方性流行的。
症状:猪囊尾蚴主要寄生各肌肉组织内,有时也寄生于实质器官和脑中。轻的在临床上不易察觉,只有严重感染时才呈现症状。如寄生在猪的肩部肌肉中,肌肉僵硬、水肿,两肩增宽,臀部隆起,显得异常肥胖,而身体中部窄细,成“狮状体”或“哑铃状”;如果寄生在猪舌部,则咀嚼、吞咽困难;寄生在咽喉,则声音嘶哑;寄生在眼球,则视力模糊;大量寄生于猪脑时,可引起神经紊乱、癫痫、视觉障碍和急性脑炎。
剖检:死后胴体检查,可在猪体的咬肌、心肌、舌肌等其它横纹肌内发现猪囊虫。肌肉中由于有米粒状囊虫存在,故将之称为“米猪肉”、“豆猪肉”和“米糁子肉”。
诊断:生前诊断较为困难,只有当囊虫寄生于舌肌和眼睑时,可见有囊虫结节。生前采用猪囊尾蚴的囊液做成抗原,应用间接血球凝集反应、卡红凝集反应或酶联吸附试验等方法诊断,检出率可达到80%左右。
防治:严格进行肉品卫生检验,彻底消灭“连茅圈”,加强粪便管理,推广堆肥无害化处理。用吡喹酮或丙硫苯咪唑治疗效果好。
作者胡成波 简介:长期从事养猪生产技术和疫病防冶的研究与实践。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养猪学会副理事长。《广东养猪业》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