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控措施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性障碍疾病。一般条件下,仅怀孕母猪出现典型症状,表现为流产、死胎、率配不孕等特征。此病最早见于1967年英国有报道过,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在国内迅速蔓延。近几年来,猪细小病毒病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症较为猖獗,给养殖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流行特点
猪细小病毒病多发于春秋产仔季节,多见于初次生产的母猪,一旦阴性猪场有细小病毒侵入,可在100 d内100%感染,呈现地方性流行。一旦染病,猪场母猪将出现持续几年的繁殖障碍症状。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种公猪和母猪,通过胚胎或者是交配传染给胎儿,也可通过误食含有病毒的食物,接触含有病毒的飞沫、黏液,经消化道、呼吸道进一步传染。猪细小病毒病的主要感染对象为育肥猪、仔猪、公猪、母猪等等。
2临床症状
怀孕母猪在怀孕10~30 d感染时,胚胎死亡并被吸收,在怀孕30~50 d感染时,主要形成木乃伊胎,木乃伊化的程度与胎儿日龄有关,由于没有发生严重的胎盘炎或许还可以保留一些活胎儿,所以没有发生流产,木乃伊化胎儿便随活仔猪同时排出,因为活胎儿不含抗体,仅组织中合有大量的抗原,以至持续8个月时仍然能排毒感染其他猪。怀孕50~60 d感染时,多出现死产,怀孕70 d感染的母猪,常出现流产症状,而怀孕70 d后感染的母猪,则多能正常产活仔猪。产仔瘦小、产弱仔、母指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等也是猪细小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
3病理变化
组织学病变为母猪的妊娠黄体萎缩,子官上皮组织和固有层有局灶性和弥教性单核细胞浸润。感染胎儿死亡后可见多种组织和器官有范围广泛的细胞坏死、炎疾和核内包涵体。在大脑灰质、白质利软脑膜有以增生的外膜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形成的血管套为特征的脑膜脑炎变化,一般认为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4治疗
目前,对于猪细小病毒病尚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多采取对症治疗。日常饲养管理中,一旦发现有感染猪细小病毒病症的母猪,为了预防母猪严重脱水,应该及时补充大量的水分和盐分,选择灌服补液盐水,效果较好。同时,为了预防继发性疾病的产生,临床治疗中可静脉注射抗肠道细菌抗生素,以减少母猪继发其他病症,导致死亡。对于新生仔猪,可口服康复母猪抗凝血或者是皮下注射高免血清,10ml/d,连续治疗3 d,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5综合预防措施
5.1加强饲养管理
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为防止该病的发生和蔓延,必须要为健康猪只提供一个无感染的环境,并时刻注意维护舍内环境卫生,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如需自外引进种猪时,必须要从无疾病感染区引进,同时,进行必要的血凝抑制实验,只有被检猪只的HI显阴性时,方可引入。引入后,最好隔离饲养半个月,确定确实健康无疾病后,方可混如大群中饲养。
5.2预防接种
在猪细小病毒病流行区域,要禁防小母猪在第1胎采食时被感染。鉴于母源抗体可持续21周左右的时间,可将母猪配种时间拖延到9月龄,待到母源抗体消失,通过人工免疫接种使其产生免疫力后再进行配种工作。
预防猪细小病毒病、提高母猪产仔率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疫苗免疫注射,目前已经有10多个国家研发出有效的免疫疫苗,其中在国内较为常用的灭活苗和活疫苗,灭活苗免疫时间比较短,一般就有6个月的免疫期;相比较而言,活疫苗免疫时间较长,生成的抗体滴度较高,维持时间也很长,多数免疫效力可维持数年之久。疫苗免疫时机的选择多控制在数周前进行,这样可保证怀孕母猪在易感期获得较强的免疫效力。具体时间的确定,可通过HI滴度测定来确定免疫时间,当HI滴度小于0.05%时时候,方可免疫注射疫苗。一般来说,当猪只内抗体效价超过1∶80时,就可有效抵抗猪细小病毒病病菌的侵蚀。此外,为了保证母猪生产时有足够强的疾病免疫力,最好每次配种前都要进行两次灭活油乳剂的免疫注射,这样可有效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提高疾病防控效力。
5.3隔离饲养
断奶后的仔猪要立即从被污染群中转移到没有细小病毒病的猪舍进行隔离饲养,这对于净化疾病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