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出台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实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生猪
近日,经江门市政府同意,该市农业局、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联合发出了《江门市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要通过大力发展健康养殖生猪产业,力争使江门市2012年生猪出栏达到294万头,2020年达到335万头;到2020年,全市生猪生产区域布局合理,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达到92%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废弃物资源利用率90%以上。
据了解,江门市是广东省重要生猪产地,全市生猪饲养量排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第4位。去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445万头,生猪出栏量有275万头,全市有能繁母猪34.52万头,全市现有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近40家,其中有7家养殖场为省重点生猪养殖场。
出台背景:江门市列入全省中部城郊生猪产业带
据了解,去年6月,我省出台了《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2008—2020年)》,其中,在全省生猪生产发展布局上,江门市与广州市被列入全省中部城郊生猪产业带。省《规划》为此要求,该产业带以江门、广州城郊为主要发展区域,兼顾佛山、珠海等地,以发展大型标准化规模生猪养殖场为主,重点发展瘦肉型猪,全部用于满足本地市场与港澳市场的需求。
据江门市农业局副局长、畜牧兽医局局长陆学飞介绍,中部城郊生猪产业带主要是为满足珠三角核心地区市场需求。按省的要求,该市着手制订本市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并于4月15日出台了《规划》,各市、区也需按省、市《规划》要求,尽快出台各地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推进江门市生猪产业科学发展。
发展重点:向现代化养殖方式转变
据介绍,《规划》在分析评价土地、水和环境资源的基础上,确定各地可用于生猪生产的资源状况,并结合现有生猪生产布局,明确了不同区域发展生猪生产的定位、方向、原则、区域政策等,即突出抓好重点发展区、重点发展品种、重点发展模式和重点养殖方式这4个方面。
重点发展区方面,《规划》将江门市生猪发展重点区域放在台山市、开平市和恩平市,但是在制定规划时,要严格控制台山市大隆洞水库、恩平市锦江水库集雨区和开平市潭江两岸的生猪养殖;蓬江区、江海区则要保持现有生猪养殖量;新会区与鹤山市可适度增加生猪养殖量。
重点发展品种方面,江门市现有三大当家品种,即杜洛克、长白和大白猪,要在此基础上,继续优化、引进优良品种,强制淘汰劣质品种,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重点发展模式方面,要发展规模化养殖,力争到2020年,产值规模达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标准的生猪生产企业(场)达10家以上,省级重点农业企业标准的生猪生产企业(场)2家以上。
重点养殖方式方面,要推进标准化生产,着力发展一批管理规范、饲养科学、品牌优势明显的无公害生猪养殖场(小区),加快江门市养猪业由传统饲养方式向现代化养殖方式转变,力争到2020年,全市存栏500头以上的标准化无公害规模生猪养殖场(小区)占养殖场总量的80%以上;力争到2020年,全市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全部建立无害化处理设施或沼气工程,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规划》要求:江门市生猪出栏量4年增加19万头
陆学飞给记者算了笔账:按《规划》要求,到2012年,江门市生猪出栏力争达到294万头。据农业部门统计,2008年全市生猪出栏量有275万头,也就是说,要在余下4年时间完成增加19万头的目标,平均每年增加近5万头。按照近几年的生猪出栏量增速,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并不大。
对此,陆学飞认为,除单纯的养殖数量增加外,更重要的是按《规划》要求,在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江门市生猪生产产业升级。他表示,通过努力,江门市今后的规模化养殖场要基本形成生猪养殖、水产品养殖以及沼气利用、有机肥生产等废弃物利用的绿色生态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