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 养猪新闻

黄震&潘可满&张桂红:楼房猪场非洲猪瘟防控策略探讨丨“勃林格”特约精选【主题策划】

来源:养猪信息网 2024-07-25 11:18

楼房猪场非洲猪瘟防控策略探讨

黄震 潘可满 张桂红
广东京基智农时代有限公司

近几年,楼房猪场越来越多。非洲猪瘟自2018年8月进入中国以来,全国各地不同季节、不同模式的猪场均面临其威胁,而楼房以其有限封闭空间内高度集约化的特征,一旦感染非洲猪瘟,潜在的影响和损失巨大,甚至有不少以整栋楼清空结束。

本人根据自己参与的楼房管理实践及与行业内有经验人员的交流,汇总探讨,希望可以给同行提供一点参考。

一、楼房养猪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1、颜色管理
从外到内,根据生物安全不同的风险等级,套用颜色标识,设红橙黄绿四个区域。前置功能区、饲料厂污区和外洗消点等作为涉外的直接窗口,设为红区;生活区和中转销售中心外侧等区域,设为橙区;通过密闭连廊连接的猪舍为绿区;猪舍周边实体围墙包围,与猪舍之间的区域,为黄区。
各个区域的鞋子、衣服等,也分别根据颜色划分进行匹配。

2、关口设置
生物安全关口应该设置在不同区域相接的边界上,更有利于明确净污界线,防止交叉。不同的区域应该有物理阻隔或明确的界线。跨越关口需要对应的管控措施。
单向流动的关口很容易通过小的技改实现高效运行。

油泵跨墙转运油品

泵送粪系统+病死猪无接触单向传递

3、消毒设施及对应减毒措施
人员减毒主要依靠淋浴更衣,浴室硬件配置到位会提高大家执行的力度,譬如“小浴室,大毛巾”,避免“大浴室,小毛巾”。冬季保温到位,夏季启用空调/新风系统。合理要求淋浴时间,一般5分钟即可,可用沙漏计时。
烘干房、浸泡间和静置间基本是各关口的标配;物资常用的消毒方式有浸泡、烘干、喷淋和静置。浸泡相对彻底,但工作量较大,且部分物资不适宜浸泡,要关注药液浓度变化,及时更换;烘干本身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消毒措施,但是很多烘干房设计并不合理,且部分物资烘干时温度穿透性较差,因此盲目选用效果反而没法保障;不低于15天的静置,会使绝大部分病原体失去感染能力,但是要做好批进批出。
因技改等事项,会有大型车辆携大宗物资进场,很难按照日常物资进场路径,可以临时开放指定的区域给外来车辆和物资,选择静置或喷淋等消毒方式进行风险管控。对临时开放的区域进行消毒后,恢复原管控级别。
另外,京基智农的猪场全部采用空气过滤系统和喷淋除臭系统,喷淋除臭系统里面持续添加使用三氯异氰尿酸钠。猪舍的A/B门和各道缓冲门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4、人、物分流
返场人员和入场物资的减毒通道要分开;返场人员和其随身携带物资要分开处理。
5、相对封闭的繁育体系
外部引种风险极高,最好实现楼房内部种猪的自更新。以京基智农6750模式为例,750包含GGP和GP群体,为自身和PS6000提供后备猪。定期引进精液或低频率的引种即可满足需求。
6、生物安全管理理念
生物安全涉及事项很多,根据各场自身进行评估,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高风险的地方。生物安全分场内场外,整体上应该“外紧内松”,确保场内正常生产效率不受大的干扰。
去繁就简,尽可能通过物理流程上的合理设计降低对于人性的依赖。各关口处置好自身风险管控,不能寄希望于后续关口的补充。关键区域需覆盖监控系统。

二、楼房非洲猪瘟防控方案探讨

楼房的非洲猪瘟防控处置措施与平层猪场,本质上的差异并不大,但是因其出入口等均较为集中,内部往返交叉较多,传播扩散造成潜在损失较大,因此某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非洲猪瘟的防控中,“快”“准”“狠”以其高度的概括性取得大家的广泛认可。因此,本文将沿用此惯例,围绕“快”“准”“狠”进行探讨。
1、如何才能做到“快”速处置
① 防非物资的储备
在场内设一应急物资储藏室,用于存放防非物资。以免出现疫情预警时手忙脚乱,紧急购置调拨物资,而事急从权多会打破场内的生物安全流程,增大风险,使情况更复杂。
防非物资清单版本很多,但要根据自己场的规模预估储备量。防非物资长时间不用也会变质,要建立流动库存,定期盘点,及时调用和补充库存。
② 早发现
早发现对于快速反应至关重要,加强重点区域/目标的日常监测,对非洲猪瘟临床表现和剖检特征也要有基本的敏感性。对于大规模,尤其健康度稍差的猪场,场内异常猪的存量可能较大,或受制于员工的个人认知判断,很难实现异常猪的采样送检。但种猪区的流产和死淘母猪,保育育肥场的死淘猪只,是必须做到逐头送检的。实验室每天对送检样本和猪场对应生产数据进行核对。

 
做好高风险因素的监测非常重要,如果发现较早,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基本还是接触传播为主,污染面相对就小很多;如果发现晚,病毒载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随空气传播,污染面变大。楼房内各区域各系统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局限,如果大面积污染,匹配对应的消毒举措也提高了难度。
早发现,不仅仅猪只的损失会降低,相关环境减毒工作的压力也大大降低。
③ 非洲猪瘟的重大威胁,使实验室成为规模化猪场非常重要的配套设施
试剂盒的敏感性对于疫情的有效监测和快速预警意义重大,需仔细甄选,每批复核。另外,采血管、Ep管等实验室耗材被非洲猪瘟核酸污染的现象时有发生,也要定期排查。
场内监测到阳性样本后的应对预案也非常重要,包括但不限于疑似污染区域的净化、更换未开封的新试剂盒及耗材、风险目标/区域的重新采样、中心/外部实验室同步复核和风险区域静置或其它防扩散操作等。
疫情确诊后,尽快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毒株的类型影响着后续的处置策略。
④ 设置应急处理小组,对于同时拥有多个猪场/项目的公司来说,非常有必要。

 
业务部门高级别领导的重视和直接参与度,对于精准剔除的结果影响很大。
⑤ 非洲猪瘟一旦发生,应该随即启动日例会,一般定在当天的检测任务完成之后,汇报当天实验室检测、猪场内部各项工作进展;疑难问题商讨、重大问题决策以及第二天工作计划。谋而后动。场内持续一周以上未监测到阳性,可中止日例会。
⑥ 需要尽快完成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各项操作问询追溯及针对性的采样。

 
⑦ 依据以上信息,快速制定处置策略
对于保育育肥场,一般按单元进行剔除。
针对种猪群,绝大部分是单体栏,淘汰力度视情况而定。参考因素一般包括:毒株类型,污染面,实验室体系,猪场硬件配置和现场人员的处置能力。部分弱毒会间歇性排毒,可加大淘汰力度;若管控能力强,病毒的传播可控,可适当降低淘汰力度,增加“检测-剔除-检测-剔除”的频率;实验室检测效率能跑过病毒,也可以适当降低淘汰力度。
但最终策略的制定要参考各项实际情况,甚至包括利益的抉择。
⑧ 异常猪的离群
正常情况下,异常猪需要尽快离群。如果准备工作不足,则不要轻易启动,否则猪只转运带来的扩散风险,远远大于静置管理状态。
⑨ 后勤保障工作的顺畅与否,也会影响到精准剔除工作的效率
依据不同安全级别,不同区域,不同的用途,系统规划车辆的调度、宿舍的安置、餐饮的供给和物资的供应。
2、如何提高剔除的精“准”度
① 选取合理的采样工具和目标样本,使样本尽可能的反馈猪只的实际感染状态
环境采样可以选择纱布,猪只个体采样可以选用深咽拭子采集器或棉签(长柄大棉头)。其中,育肥猪环境采样,应以饮水器,料槽和栏杆/墙壁为主,辅以地面采样,猪只高频率接触的地方,湿度和光洁度较高,很容易识别。大体量“一条龙”猪场,育肥建议以单元为最小淘汰单位,采样重在是否具有代表性,单元内部栏间交叉污染方面不必投入过多精力。
采样通常由2-3人组成采样小组,分工协作更利于控制人员采样过程带来的交叉污染。很多时候病毒本身传播较慢,人员活动加速了这个过程。
采样目的物的选取可能与部分科研参考数据不完全一致,但实际处置过程中,依据自身现状选择相对合适的、容易大范围推广的采样方式更为重要。
受威胁区域的普检一般采用“1-4-7-13”普检方案,中间只监测异常猪。连续3轮阴性,可认定群体风险较低;持续监测一周左右异常猪,可再普检一轮解除异常应急状态。如果毒株比较特殊,在“1-4-7-13”高强度抗原监测均为阴性后,可能要结合抗体筛查。
② 可靠、高效的实验室可以快速反馈猪群的实时感染状态,既避免遗漏也减少误伤。
实验室设备日常保养,防污染操作的熟练度,仪器耗材的储备和数据管理等基础工作需要更扎实。根据可调用的设备及人员的处理能力,对照猪场的规模,制定合理的普检计划,应急管控下病毒传播极为有限,一天之内完成普检必要性也不是很大;适度的合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检测效率。
实验室的检测效率是“快”和“准”的结合点:检测效率有保障,我们就可以跑过病毒!同时我们的决策更加及时、精准!
3、如何在精准剔除过程中“狠”
① 剔除力度的大小,考虑毒株类型、病毒感染时间节点、现场人员配置及执行力、采样检测效率和猪舍硬件配置特点等现实因素。总的来说,早发现污染面有限,加大淘汰力度,快刀斩乱麻,不仅疫情会快速得到控制,整体损失也不会很大。若对困难估计不够,一味追求降低损失,迁延日久身心疲惫,动作会快速变形,最终损失可能更大。
② 以异常栏位/区域的减毒和验收为例,各项工作高标准执行

 
关键区域核心操作,全程执法记录仪或监控下执行。另外,无论忙到多晚,异常猪移走后,过道必须当天完成净化,检测合格。
对所有的事项、各划分区域,均列出详细清单,每天由专人核对、追踪,确保无遗漏。
4、复盘和复产
在大部分案例中,最终很难锁定具体/真正的感染路径,最多也就是推理出概率比较大的几个因素。首先,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要相对完善,漏洞太多的话,不仅难以锁定,而且意义不大,只是这一次这个点更不幸运而已;其二,如果发现较晚、感染面大的话,也很难去进行准确的时间排序;另外,发生疫情后进行流调,很多人出于畏惧等心理,也不一定会如实反馈。所以复盘不应局限于追溯到真正的原因,可着眼于如何提高整体防控能力。
2018-2019年,不少猪场曾通过哨兵猪或足够长的空栏时间,来保障复产的成功率。随着大家认知和猪场配套检测水平的大幅提升,复产的流程也越来越简化、越科学。确切的消毒措施,辅以阴性的检测结果,即可复产。对于大部分清空的猪场而言,复产最大的威胁不是余毒难清,而是如何完善原来的生物安全体系。

三、如何通过管理降低预期损失

1、生产模式的选择
大周批生产在处置非洲猪瘟疫情上,往往更具有优势。猪只和物资的转移频率大大降低,一次集中的生产活动之后会有足够长的静置期。
种猪区和保育育肥区通过密闭连廊连接的单点式猪场,猪只流转减少了很多额外的生物安全处置工作。
2、定期对不同类型的检测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对周边风险进行评估。明确猪场生物安全防控的重点。正常运营、多梯度生物安全体系的猪场,人员和物资对于猪场的威胁相对较小,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猪只销售的各个环节。
3、切断可能的传播途径
① 要保障密闭连廊的绝对干净
无死角的卫生清洁,配合以裂解核酸为目标的消毒方式(譬如氯制剂消毒药等)。密闭连廊干净,才能保持各个单元/栋舍/楼层之间互不交叉。在我了解到一个案例中,处置期间共检测到28个阳性样本,其中只有3个是猪只样本,1个阳性栏位对应的地沟样本,而密闭连廊区域内阳性样本有15个(54%)。该案例中,管理人员在连廊范围内布置足量专业人员进行高频率的洗消工作,有效切断了场内跨单元跨楼层传播,疫情很快控制住。
② 人员独立封闭管理
大部分规模化猪场是不愿意采取这种反人性的管控措施,但是楼房猪舍高密度立体聚落式布局,内部连廊共用,出入口高度集中,如果把各单元人员解放出来,需要匹配的资源几何倍增加。而封闭管理加强后勤服务,更有利于疫情的防控。
独立隔离的人员,主要维持猪群的通风,饮水,采食等基本需求;保持过道栏位,风机等最基本的采样监测;期间配合子公司指派人员进行大范围筛查采样。
③ 其它可以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规范人员各项操作,避免人为传播;饮水加消毒药(卫可1:800)/酸(1‰柠檬酸),可以阻断或延缓水槽传播;除臭间循环水池加三氯异氰尿酸钠;病死猪打包、消毒;电梯先消毒,再使用。
切断一切可能的传播途径,异常猪只均处于“居家隔离”状态,即便是潜伏期的群体,在高效的检测机制下,也会逐步暴漏,依次消除隐患,而不至于场面失控。
4、确保“猪流”畅通
必要的正常生产活动应该得到保障:断奶、上产、育肥销售等。
先检测再动猪,三天两检,无异常则转猪;按风险群进行转移;转入后1周内,按风险群进行监测,无异常则恢复正常管理。分区域单元格管理,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特定情况下,可优先、加快正常猪外售,异常猪封闭静置)。
即便猪群处于风险状态,也不宜轻易叫停生产操作。评估好风险,匹配对应的规避和防护措施,使正常的生产节奏在可控的状态下进行。否则,即便生产没有因为打乱节奏而崩溃,额外造成的损失也会影响相当一段时间。
5、场内员工日常活动流调记录

 

以分场为单位,每日记录汇总反馈活动区域和工作内容,便于异常情况下快速、准确的完成流调工作。

6、其它日常管理事项优化

批次化高效率楼房猪场,配种、上产、断奶、激素调节、免疫、销售和转群等很多工作需要各分场人员协作进行,参与人员先忙完各自区域工作后,再参与集体活动,集体活动结束之后对相应工具、通道和人员采样并送检,然后直接洗澡出场(浴室也可采样送检);定期用红外热成像仪对母猪进行群体监测;对于已经交付的楼房一体化猪舍,繁殖区和育肥区必须启用各自独立的进出口;每月进行生物安全审计等。

四、小结

对比平层现代化高效猪场,楼房猪场的非洲猪瘟精准剔除工作有很多相似之处,可能日常工作和活动区域交叉更多,做好关键区域的风险监测,快速预警。如果时间延迟,内部交叉污染会比平层猪场更快扩散开来。
精准剔除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执行结果各异,团队执行力是成功的基本前提。精准剔除的能力,是可以训练的。“快、准、狠”不是一蹴而就的,功在平时,短时间基本不可能有质的提升!技术路线相对透明,但是现场每天诸多事项的决策有很多参考因素,布局、生产模式、配套硬件、团队素质,包括管理层的利益抉择等,对于预期的损失都会造成影响。
生物安全很难做到100%,但做的越完善,留给我们的空间和选择就越大!

来源:《猪业》2024年第二期“重要疫病防控与净化”系列文章

编辑:王诗虹

注: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