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技术频道 > 养猪技术 > 综合技术

白挨泉教授:兽医工作必须与生产管理有机结合 从这三方面出发思考

来源:《猪业》2021年02期 2021-05-17 09:54

 

 
 
 
 
 

规模猪场的生产管理与兽医工作的有机结合

 
 

 

 

白挨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

白挨泉,广东省生猪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兽医协会猪病组组长、从事猪病的诊断及猪场疾病的综合防控。在国内多个大型养猪集团进行技术指导,著名的实战专家。‍

 

兽医(Veterinarian)是利用兽医学方法促进动物机体与微生物及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一类工作者。从这个定义中可知兽医的主要工作和生产管理是分不开的,一个优秀的兽医临床工作者必须从这三方面出发去思考问题,认知才能全面。兽医按工作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官方兽医、研究型兽医、临床型兽医。在养猪防疫中临床型兽医必须走入生产一线,实地研究这三方面的问题,才能科学认知每个传染病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下面就如何做好猪场兽医工作进行分析讨论。

 

1

猪的免疫学特点‍

猪与禽类不同.猪的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与其他哺乳动物如人类具有相似性。猪在长期的驯化和适应过程中,又形成了自身的免疫学特点,包括解剖,生理,细胞和功能反应。

 

1.1

人是单层胎盘结构,猪胎盘属于非脱膜弥散型上皮绒毛胎盘,是六层胎盘结构,母源抗体通过胎盘到达胎儿这一过程与胎盘屏障功能密切相关,六层胎盘绒毛细胞阻碍母体lg传递给仔猪。仔猪免疫系在母猪113-114天妊娠期仅仅发育70天,所以新生猪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病。仔猪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是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仔猪在出生时就有嗜中性粒细胞,但其趋化性反映较低,免疫功能差。细胞表型和功能变化在七天后开始,细胞免疫功能低于成年猪。巨噬细胞在两周龄时才达到成年猪的水平,自然杀伤细胞要到2-3周发育成熟。‍

 

1.2

仔猪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和建立要到7-10日龄之后才能发育成熟。因此,初生仔猪的免疫主要依靠母源抗体保护,但6层绒毛细胞阻碍了母体免疫球蛋白传递给仔猪。母猪分娩后72小时内的乳汁免疫球蛋白含量非常高。但要注意免疫球蛋白不耐胃酸。仔猪吸收初乳的最佳时间在出生后24小时内,24小时后肠道内的面积的宽广度不利于免疫球蛋白的吸收。因此母源抗体的保护受采食时间和初乳质量影响。‍

 

 

2

感染发生与饲养管理的关系‍

2.1

感染的发生与否主要是病原致病力与机体的抵抗力这对矛盾相互斗争的结果,而双方力量的对比是互动可变的。防病治病的本意是“扶正祛邪”,促进这对矛盾互动的结果,优秀的兽医就是符合疾病发生的自然规律,疏导帮助机体阻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定殖或战胜病原。‍

 

2.2

病原微生物是否导致动物机体发病,一方面是由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及微生物的毒力决定的,比如导致败血症的强毒株如果机体在没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往往发病很重,感染率、病死率均很高。对于高感染率和高病死率的疾病在没有有效保护易感动物的手段时,很难带毒生产如非洲猪瘟。另一方面是与机体的抵抗力有关。病原微生物不能进入动物机体,或进入机体后不能定居增殖,从而不能引起机体病理反应。也就是机体对病原有抵抗力。机体抵抗力与饲料营养水平,猪的生活环境,动物体生理机能等有关。特别是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因子以及温度、空气质量等各种应激因素。‍

 

饲料因素引起的腹泻消瘦,继发呼吸道感染

 

3

目前养猪业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和种猪的引进,行业内也滋生出许多阻碍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问题,诸如因品种改良而引起对环境适应能力更低的问、经营管理者的理念和思维落后的问题,特别是频繁引种和运输交流等引起的疾病泛滥以及新的疾病又不断出现的问题,造成防疫更加艰难。

 

3.1

后非洲猪瘟时代,在高利润的诱导下很多公司盲目上马,养猪人才良莠不齐,综合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以及临床型兽医人才匮乏。很多高层管理人员只关注于理论,擅长纸上谈兵,缺少基层锻炼,理论讲的头头是道,但实践能力偏弱。我们经常讲管大于养、养大于防、防大于治,这句话每个管理者都知道,但是真正掌握内涵的并不多。猪场的疫病控制要建立在良好的饲养管理基础之上的,不同的猪场因为管理的条件不同,猪病防控的效果都存在差异,影响的方面有:

 

3.1.1

管理者制定的方案不切合实际,操作过渡繁琐或难度较大,一线操作人员很难把方案落地或持久性落地。例如当前很多企业在防控非洲猪瘟的防控中,方案非常繁琐,没有深入一线调查或没有站在执行人角度去考虑,是典型的闭门造车。‍

 

3.1.2

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工作标准,使猪场的生产管理工作,特别是一些技术性工作岗位随意化,工作人员往往凭借个人的自我约束和工作经验进行相关的操作,同一项工作存在多种操作版本,使基本的饲养管理操作变得复杂化,容易出现操作上的错误。‍

 

3.1.3

员工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疾病的预防,如果员工心态浮燥,缺乏好的管理考核制度的约束,可导致猪场的防疫工作会较差。例如管理的绩效制度、考核标准量化和可操作性不强,不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团队协作及凝聚力较差。如果培训提升机制不建全,熟练员工流失严重,缺乏后备人员补充,生产管理操作上的漏洞和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特别多,使猪场的防疫和疫病控制的问题增多,或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管理较差的企业,导致猪病发生的人为因素更多,很多工作不能执行到位,如该打的疫苗不打、保健不做、保温防寒、防暑等工作不到位、猪只饮水不足、料槽内饲料霉变等因素导致猪群的生活环境恶劣,进一步加重疫病的流行,疫病防控必需是建立在良好的饲养管理基础之上的。‍

 

3.1.4

企业自身培训人才机制不健全,技术人才的流失严重。猪场的环境相对封闭,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如果猪场不重视职工生活环境、发展平台等问题,会造成技术人才大量流失,后备人才不能及时补充。有些企业在没有严格选择的情况下用一些不适合或不具备相关能力的人来负责技术岗位,导致操作出现较多的失误。把猪场做成了兽医管理者疫病控制的试验场,从而导致疫病防控的失败。例如2020年冬天,很多企业受腹泻的影响,损失严重。‍‍

 

3.2

猪场选址及场内设施布局不合理,场址的选择距离主干道、污染源较近。场内净、污道不分,各类型猪舍排列布局不合理,导致防疫难。

 

3.2.1

猪群的生存环境条件不良,栏舍较差,环境清洁度、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不符合猪的生理要求。温差变化过大,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等不利因素影响猪群的健康。猪的饮水存在问题,一些猪场存在供水主水管口径小、饮水器流量小、饮水器安装的高度和数量不符合要求、水池和水管曝晒导致水温过高等因素都会造成猪只的正常饮水困难,从而导致猪的采食量下降、机体抗病力下降。‍

 

3.2.2

缺乏消毒知识,乱消毒,消毒的目的及消毒有效性不明确。在非洲猪瘟流行风险下的过度消毒及无效特别严重。‍‍

 

3.3

由于目前很多疾病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导致行业普遍盛行使用免疫增强剂防治疾病的错误兽医理论体系。我个人认为机体免疫增强最有效的方法是科学合理的营养和舒适的环境,并不是使用所谓的补药,相反,错误或过渡使用补药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热应激引起的急性传染性胸膜肺炎

 

4

目前我国猪病流行特点及临床兽医的工作思维‍

4.1

亚健康猪群的概念:如果猪群感染(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了免疫抑制性的病因,导致机体抗病力下降,在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下(应激、疾病等因素)导致动物机体混合或继发多种病原混合感染造成大量死亡,这种猪群就是亚健康猪群。目前我国养猪业普遍受PRRSV、PCV-2、PRV等免疫抑制性病毒的影响,猪群由于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由于猪的免疫学特点以及猪群在免疫保护状态下,猪只感染多表现为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和非典型感染,导致临床病猪经常出现症状不典型、病理变化不明显,使得临床诊断难度加大。‍

 

4.2

防疫工作的成功与否,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准确的诊断。很多兽医,仅凭几张图片或者一个化验报告,就确诊该猪场流行什么病,这种思维是不正确的、片面的。必须到生产现场结合生产管理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等措施,通过“立体式诊断思维”对猪群的健康状态进行综合诊断,才能保证诊断的准确性。‍

 

4.3

临床兽医在疾病防控中,防疫工作必须懂得环境与疾病的关系、营养与疾病的关系、分清原发病和继发病的主次,从管理上着手,在保证猪群“住好”、“吃好”的前提下结合兽医学知识综合防控。不要相信所谓的神医、神药,但也不能完全把疾病的发生全部归结在饲养管理上,要科学认知传染病的特点。‍

 

总之,临床兽医人员必须有“管理兽医的思维”根据猪体自身的生理及免疫学特点,深入生产一线,结合生产管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猪场兽医。

 

来源:《猪业》202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