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尾到底行不行得通?不断尾猪的管理
全球 - 良好的动物福利意味着猪不应经历疼痛,然而有些规程的实施是出于猪的整体福利而实施的,然而它们却会导致疼痛。
翻译:温鹏
咬尾对于猪场主和猪来说都是一个问题。断尾是为了预防咬尾的发生,从而预防感染造成的疼痛。对猪场主来说,咬尾的暴发会造成经济损失。然而,行为学研究显示,断尾的确会造成疼痛。这样的话,这样做的好处能否正当化它本身带来的疼痛?
根据纽卡斯尔大学Sandra Edwards教授在丹麦上周的Herning大会上的讲话,在已经探索了其它缓解措施之前不应实施断尾。
许多猪场都成功地实现了不断尾猪的饲养,-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造成咬尾的原因有上百条,Edwards教授说。这些原因包括遗传的、营养的、气候的、健康的、社会竞争的、以及缺乏丰容等方面的原因。要想降低这些风险因素,猪场需要的是个别的措施。
每家猪场都应当针对自己的风险因素列一个备查清单,强调那些最有可能的造成咬尾的风险因素,然后再提出专门的建议。
咬尾并不都是一样的,也并不都遵循相同的规律,这就让它更难应对,Edwards教授继续说。
有些咬尾是逐渐在猪群中通过猪只的探索发展出来,最后才发展为暴发的。
这种两阶段的咬尾据认为是缺乏丰容所致,- 已经发现添加稻草能预防问题。类似地,已经发现,与垫料实地板相比,漏缝地板的栏位中咬尾发生率要高三倍。
营养据认为也是一个因素,这意味着日粮中缺乏某种养分的猪更喜欢探索觅食。
还有一种出乎意料的咬尾暴发,某一天突然会出现许多损伤。这种突然暴发的咬尾与密度过大或没有任何舒适的躺卧空间有关。
第三类的咬尾暴发可以追踪到某个个体的行为,它表现出狂热的、执着的咬尾行为。这些流氓个体可能会造成很多伤害,Edwards教授解释说。
也可能是因为健康或代谢问题。一项研究显示,这些猪在断奶前后常常出现过生长问题,尽管出生体重是相同的。
要么因为这些猪个体太小所以很纠结、不得不为吃到饲料而斗争,要么因为它们不想吃饲料或由于某种潜在的健康问题而不能很好地利用食物。
非断尾猪的管理
在有一些国家,例如芬兰,农场主成功地实现了非断尾猪的管理。
遗传 - 通过选育来减少咬尾 - 一直被当作一种措施来尝试,然而这个性状与瘦肉增重之间具有不良的相关。
开发一套早期预警体系经证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这套系统会根据咬尾迹象向农场主发出警报,例如尾部姿势 - 夹在两腿之间,躁动不安,以及尾部操纵增多。
栏位摄像头也有帮助,因为农场主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观看视频。
一旦发生咬尾,首先农场主应该把施咬者和受伤者转出栏位,Edwards教授说。
如果咬尾尚未发生但已经出现了咬尾征兆,那么就应该提供丰容。
改变可能很困难,但经过几批之后就能见到改善。
芬兰可以作为非断尾猪管理的成功模型。芬兰生产者发现,提供大量空间、实质部分漏缝地板、提供足够的料位,让猪可以按自己的时间随意采食,这些措施都有帮助。每头猪的采食需要30cm的空间,芬兰农场主联盟的一位成员说。
总的来说,不断尾还具有更广泛的健康与福利好处,因为它会降低抗生素的用量。
原标题:不断尾行不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