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猪周期——市场失灵需要政府预期管理
7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本溪市长江农贸市场表示,最近就是猪肉价格贵了,得把这个周期过去,再过几个月价格就下来了。
那么这个周期是多久,周期的拐点是几个月之后?
当前市场对于猪周期的解读正陷入重重误区之中,我们认为关于本轮猪肉价格上涨的各种解释例如货币超发,疫病冲击,成本压力等在数据和逻辑上都缺乏说服力,猪肉价格变动的核心驱动在于供给调整。而市场机制下的供给者一致预期必败,才是猪周期问题的核心。
必败的供给者一致预期
中国猪肉价格3年周期论在当前颇为流行,也成为市场把握未来猪肉价格走势的主要依据。但我们认为猪周期是一个受养猪户预期影响的周期,中国的猪周期长度可以发生较大变化。
猪市场是一个反馈失效的市场。养猪农户对于猪肉价格信息所做的供给决定反馈到市场中的完整时滞要一年以上(见图1),每一个参与者对于其他参与者的决定无法知晓,往往是顺势而为,猪肉供给服从经济学上的蛛网模型,形成“猪肉供给不足→猪价上涨→养殖规模扩大→供给过剩→猪价下跌→养殖规模缩减→供给不足”的循环。
造成猪周期波动较大的长期因素还是在于供给层面:养猪业进入/退出成本低,国家储备量低,外贸依存度低等。
逻辑上猪市一个完整的从价格开始上升到价格拐点出现可能略大于育肥周期(从小猪到大猪),由此算来整个价格上升下跌的过程应该略大于2倍育肥周期。过去比较明显的两轮3年猪周期分别是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和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但这只是一种能繁母猪积极补栏情况下的猪周期,是过去的一种常规周期。
近年中国猪肉价格周期已经出现了变化。中国猪肉市场经历了两轮起落明显的猪周期后,在2009年7月到达了一个低点。这时发生了一个新现象:2009年7月并没有成为新一轮3年猪周期的开始,而是在一年内完成了一个价格周期。
我们对于这种周期异化的解释是:经历过之前周期起落的养猪者开始判断新一轮3年波动周期的到来。他们很看好短期的猪肉价格,但是对一年后的猪肉价格则开始持谨慎态度。我们看到2009年下半年的能繁母猪补栏积极性还不如2009年初,但仔猪补栏非常积极,生猪存栏量达到了历史新高。这样供给在半年时间就反馈到市场,整个周期在一年内就结束了。所以1年猪周期是一种仔猪过度积极补栏情况下的猪周期,这是基于养猪业开始试图主动把握周期而产生的。这种规避与把握周期的心理可能在之前的周期就已经存在,但2006-2009年的大起大落很可能使其成为一种主流。
信息无法对称,供给者的一致预期必然出错。很多时候养猪业者的供给决定并没有对错之分,但做这个决定的多了,这个决定也就错了。
2011年以来,能繁母猪与仔猪补栏积极性的背离更加明显,使得蛛网理论实际上失灵了,虽然猪价高涨但产能恢复非常缓慢。因此我们认为,只有政府出台能繁母猪补贴政策, 才是使产能较快恢复的唯一解决之道。另外从生猪存栏情况也可以看到,紧缩货币并没有实质性影响养猪业的补栏。
猪价起落核心驱动为供给调整
美国的猪肉价格数据提供了一个更长期也更成熟的市场样本。美国的大多数周期变化范围在1-4年之间。周期价格峰谷比一般在2倍以上。这也证明了即使是在养殖集中度较高,期货等衍生品完善,经济体制成熟的美国,猪肉价格可能依然摆脱不了周期大幅波动的宿命。
流行的观点认为养殖散户退出成本太低造成猪价波动固然成立,但是需要注意到养殖集中度过高可能会使得供给决定更趋于一致从而加大价格波动。期货固然可以作为大企业的套期保值工具,但伴随着的投机行为却可能会加剧期货与现货市场上的价格波动。
从国内屠宰量数据可以发现,猪肉的需求变动并不大,虽然价格高企会对需求有所抑制,但显然不是价格大幅起落的原因。因此问题还在于供给。中国猪市总体是一个供给市,猪价大幅波动的核心驱动因素还是供给的调整。
从中国猪肉年内价格走势可以看出,我国猪肉价格变动呈现很强的季节性。猪肉的价格变动趋势在春节(3-5月)下跌,夏季(6-8月)上涨。显然这种猪价变动规律主要解释因素不在于需求变动,而是在于供给调整周期。
由于一般是春节生猪存栏去库存,春节之后补库存。那么到了夏季猪肉供给就会比较紧张,虽然夏季猪肉需求可能略有下滑,但夏季供给偏紧导致猪肉价格环比增速走势往往是6月环比增速转正,7,8月开始出现环比上涨,到9月因为春节后的补库存效应体现,供给已经改善从而增速趋缓,之后10,11月价格微跌,到12月开始重新上涨一直到春节之后开始下跌。
市场失灵需要政府预期管理
2009-2010年的一年间出现了二次价格探底,加上饲料和劳动力成本一直在上升,导致猪市出现了重要的一个时刻,2010年整个上半年猪粮比低于盈亏平衡点6∶1.
猪粮比破6时刻在中国猪肉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因为许多养猪户不会再继续等待下一波周期的到来,即使猪肉没跌,他们也不会再忍受亏损,而是直接退出这个市场。从而养猪户开始了再一轮能繁母猪淘汰,决定了本轮上升周期供给偏紧的基调。
2009-2010年,中国猪肉市场出现了两轮非常显著的能繁母猪淘汰期,从图3可以看出一共淘汰了大约400万头母猪,这对于当前市场供给的影响大致是8000万头/生猪。接近于当前生猪存栏的20%,我们认为市场失灵和周期预期造成的产能过度淘汰和供给能力不足,才是解释今年猪市形势的本质原因,也是我们认为政府必须出台扶持生产政策的原因。
我们也注意到,2009年上半年猪价低迷时的能繁母猪淘汰直接反映在了2010年上半年生猪存栏的锐减。但2010年初开始的能繁母猪淘汰并没有显著反映在之后的生猪存栏数据中,因此我们怀疑在总量上,当前的生猪存栏数据可能高于实际水平。但结合仔猪价格,趋势上我们倾向于相信其所表征的近期仔猪补栏积极情况。
当前仔猪价格涨幅远猛于猪肉价格上涨,虽然不乏春季仔猪疫病(部分地区死亡率3%)的影响,但更根本的解释还是在于能繁母猪的过度淘汰造成仔猪供给量偏紧。而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可持续的,